查看原文
其他

别有一番滋味!

王永霞 望天门 2024-04-12

仲秋时节,对马鞍山人来说,那一块不可或缺的团圆滋味,此刻最上心头。

“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,向月而拜,则焚月光纸,撤所供,散之家人必遍。月饼月果,戚属馈相报,饼有径二尺者。”这是明代刘侗、于奕正同撰的历史地理著作《帝京景物略》一书其中一段。

刘侗、于奕正笔端的“饼”,在现代叫“月饼”。月圆之夜,最应景的美食要数月饼。中秋前后,街头巷尾的空气里,流淌着浓浓的月饼香。

▲马鞍山城区的月亮 唐焱/摄


马鞍山人爱吃月饼,也善于吃月饼——含山的酥皮大月饼,香酥可口,油而不腻;当涂的小桃园月饼,能满足味蕾的各种刁钻;博望的月饼,传承近200年,是满满的老底子味道。

这些或甜或咸的地道风味,深深镌刻在当地人的记忆里,穿越时代风雨,跨过千山万水,将一缕乡愁传遍四海。

01月饼的滋味,甜在舌头

味蕾,是深深扎根于土地的。

就像川渝人嗜辣,上海人喜甜,广东人好鲜;提到“热干面”“牛肉粉丝汤”“千里香馄饨”,人们唇齿生津的同时,脑海中必定会浮现出一座城。但要问什么小吃可以代表马鞍山,估计没有人能给出唯一的答案。

因为马鞍山是一座移民城市,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为支援马钢建设,天南海北的建设者齐聚在这座城。再加上2011年,区划调整后,含山、和县并入马鞍山,马鞍山正式开启拥江发展篇章。

地域不同,乡音各异,造就了马鞍山各地不同的中秋习俗,不一样的中秋月饼。

含山传统月饼非酥皮大圆月饼莫属,五仁口味最受欢迎,酥酥的面皮,馅料里有芝麻、瓜子仁、青梅、肉松、红绿丝等,咸甜中是满满的芝麻香。

▲ 含山传统月饼 图源:含山文旅

当涂的月饼种类颇多,比较有名的有黄池月饼,马鞍山市区很多超市都在卖,多是酥皮五仁口味,分为表面有芝麻和无芝麻两种,馅料里含花生仁、黑芝麻、红绿丝、金桔丁、青梅丁、冬瓜糖等。

当涂县护河镇还有一款名叫“小桃园”的月饼,相传其技艺自元朝末年流传下来。制作手法也比较考究,先将皮料调成面团,用滚筒面杖压成薄皮,卷成圆形条,再将小坯两端沿切口处向里边折捏。接着将油酥逐一包入皮料中,用面杖压扁后卷折成团,用手掌揿扁成薄饼即可包馅,再经过盖章点红即成品,最后经文火烘烤两个小时以后即可出炉。

▲“小桃园”月饼

口味有甜味、咸味、咸甜味、麻辣味;从馅心讲,有桂花月饼、梅干月饼、五仁月饼、豆沙月饼、肉松月饼、黑芝麻月饼、火腿月饼、蛋黄月饼等;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月饼、混糖皮月饼、酥皮月饼、奶油皮月饼等;从造型上又有光面月饼与花边月饼之分。

博望当地最出名的月饼出自林春和。这家距今180多年的老店,做了180多年的月饼。“大圆月饼从古到今都有,只不过口味根据现代人的饮食习惯,稍微有些调整。”林春和总经理陶贤霞说。

▲ 林春和的月饼 资料图

做法和其他地方的大同小异,馅料略有不同,里面有瓜子仁、杏仁、腰果仁、核桃仁、芝麻、青梅金桔,自然少不了红绿丝。

不管是含山还是当涂的大月饼,味道都错不了。轻轻捻起一块月饼,小心翼翼地咬上一口,慢慢咀嚼,蜜渍泛香,唇齿留甘。什么减脂、保持身材,就让它缓一缓吧。

02月饼的滋味,藏于笔头


有人说,酸甜苦辣咸,品味的是五味人生,追求的是合于“道”的滋味,而这里的“道”,少不了藏在美食里的文化

一般认为,月饼的起源与人们在古代中秋时祭拜月神有关,代代相传,后来形成中秋吃月饼的习俗。也有资料显示,在商周时期,江浙一带流行一种“太师饼”,很像早期月饼的雏形:边缘薄、中心厚,用来纪念太师闻仲。

▲ “太师饼” 图源网络

不过,直到宋朝时,月饼还不叫“月饼”。北宋年间,皇家过中秋节时喜欢吃一种“宫饼”,俗称“小饼”、“月团”,外形圆圆的,像是月亮。按苏轼的说法,饼皮里裹着麦芽糖和酥油,吃起来香甜可口。

南宋吴自牧的《梦粱录》一书中,出现了“月饼”一词,但宋代的月饼其实挺普通,不是中秋节的特定食品,平时也可以吃。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,和菊花饼、梅花饼、五仁饼等同时存在。

真正对中秋吃月饼的描述,一直到明代的《西湖游览志会》才有记载:“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,民间以月饼相遗,取团圆之义。”明代的月饼,形状也固定为现在常见的圆形。渐渐地,它还被赋予了“团圆”的含义。

▲马鞍山的月亮 刘青元/摄


在和县,也流传着一个和月饼有关的故事。

相传元朝末年,蒙古贵族对中原人民的统治十分残暴,农民起义不断,其中一支义军由朱元璋率领,经由和州攻打太平。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,传递消息十分困难。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划,命令属下把藏有“八月十五夜杀鞑子”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,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军中,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一同起事。到了那天,各路军一起响应,起义如星火燎原。从此,和县人每到八月十五,家家杀鸭子、吃月饼,杀鸭子即杀鞑子,谐音演变而来。

古往今来,虽然节日习俗可能会略有不同,但人们却早已习惯在中秋到来时,买上几块月饼和家人一起品尝。

比如,《酌中志》里说:“八月,宫中赏秋海棠、玉簪花。自初一日起,即有卖月饼者,至十五日,家家供奉月饼、瓜果。如有剩月饼,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,至岁暮分用之,曰团圆饼也。”

▲ 超市里正在售卖的月饼

而在含山县运漕镇,中秋月饼又有另一种吃法。

在含山县运漕古镇,男女双方定亲后,男方一定要在中秋节期间给女方家送一种特殊的月饼——套饼。

运漕套饼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,大小不等共五块,上小下大呈宝塔状。五块饼,取五福临门之意,是一种男方送给女方的定亲礼品。套饼馅料丰富,有青梅、橘饼、冬瓜糖等十多种蜜饯,再配以芝麻、冰糖等,剁碎后,按一定比例调配。由于套饼完全由手工制作,工序复杂,如今掌握这门手艺的人已不多,但是定亲中秋送套饼的习俗仍旧保留着。

▲ 含山套饼 资料图


03月饼的滋味,溢满心头
人在他乡,胃在故乡。食物,就是身体里那种无需刻意、不自觉的乡愁。

正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导演陈晓卿所说,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,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。无论你漂泊到哪里,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,但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着,等待你童年味觉的想象来唤醒。

童年时,守在月饼作坊门口,托腮看老艺人灵活地擀着面皮,添加馅料。那一块块老冰糖,一道道青红丝,就是人间至味。当金黄的月饼从炉子里取出,香味扑鼻而来,口水也不自觉流下来。

▲ 制作桃园”月饼

一块甜而不腻的月饼,是开启马鞍山人记忆大门的秘钥。只舌尖那一触,往事便不由自主地汹涌而来,味蕾瞬间就能把你带回故乡。

几年前,《马鞍山日报》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散文,题目叫《难忘儿时的月饼香》。作者童年处于物质匮乏的年代,邻居老奶奶送来了一个五仁月饼,“那黄黄的、脆嫩的层层酥皮,那被围成厚厚一层的报纸渗透出的油迹依然阻挡不住那钻鼻的香味,我们弟兄几个馋涎欲滴,焦急地等待把月饼切开分吃……”文字间,时隔多年的月饼香依然萦绕在作者鼻尖。

中秋时节,含山电商“汤猫子”主推产品之一便是纯手工五仁月饼。“汤猫子”吆喝的顾客主要是“含山老乡”,主打一个“小时候的味道”。再看评论区,买的人评价多数也是“童年的味道”“家乡的记忆”。其中一个远在外地的含山人写了一段文字说,“让我们远在外地的老乡吃到小时候的味道,吃的时候眼泪不自觉流了下来,回不去的童年,想回家了!”

▲ “汤猫子”榨油坊工人正在打包手工月饼

马鞍山人与故土之间,就像月饼馅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马鞍山人走南闯北,在各自领域成就事业。一块圆圆的月饼,是他们难以割舍的思念。

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。默品其滋味,相思泪沾巾。”蓦然回首,跨越历史长河,月圆之夜,如苏轼这般的思念从未消散。

今天,无论身在何方,只需打开一盒月饼,细细咀嚼,那跳动不息的思乡之心,便得到了莫大慰藉。

一口下肚,便是团圆。




编 辑 / 郭   笑 程可馨(见习)
校 对 / 戴国文
审 核 / 谷 雨
审 签 / 陈 峰
总监制 / 杜维斌


本文内容系原创,转载请注明来源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